苦路

教友熟悉的「拜苦路」或稱為「苦路默想」善工。苦路禮儀中的「苦路十四處」......

教友熟悉的「拜苦路」或稱為「苦路默想」善工。苦路禮儀中的「苦路十四處」是紀念耶穌背負十字架往加爾瓦略山的最後一程。每年四旬期間,各堂區在星期五晚上舉行集體的苦路禮儀,亦即「拜苦路」。這個善工,亦可用作個人默想祈禱之用。

苦路禮儀源於朝聖。朝聖本身是一項歷史悠久的教會傳統,既可作補贖或熱心敬禮;又可到耶路撒冷、或聖人們居住過的地方、或恭奉聖人聖髑的聖堂。為符合聖經的記載內容,教廷聖禮部、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1975年及1991年,分別編寫了與傳統十四處不一樣的苦路。原來自古以來,苦路便曾以不同形式表達,以紀念耶穌在背負十字架往被釘十字架途中所經歷的事件。現在所謂的傳統十四處是由十七世紀的教宗克萊孟十二世所欽定,再被教宗本篤十四世於1742年核實。

傳統的苦路,都有十四處,當中包含了聖經福音書中對耶穌受苦前的描述:由受審判開始到被釘、死亡及埋葬當中亦紀錄了聖經沒有記載的情景,例如耶穌三次跌倒及只有一位婦人為他拭面。雖然這些情節只屬於所謂的口述傳統,聖經的確沒有記載,但不難想像這些片段的確有可能發生。十六世紀時,有人專門去聖地找尋「正確」的十四處,卻「發現」原來「應該」有三十一處。比較從古老不同時期流傳下來的祈禱書籍,發現過去教友之間流傳的苦路有不同版本,有不同描述的內容,數目也不一樣,有十九、二十五或三十七!例如:山園祈禱、耶穌前後跌倒七次、帶茨冠、被打等,都曾出現過在不同形式的苦路敬禮中,卻沒有被收納在傳統的十四處。

苦路究竟有多少處和包括哪些內容,似乎是個沒有答案的問題;但說到底只是同一的內容,就是上主無條件的愛,儘管人們將一切的拒絕、暴力、殘害都加在天主子耶穌基督身上。如果我們認真地把生活帶入祈禱中,把日常生活的困難,去作參與「苦路」禮儀默想題材及祈禱意向,那麼不論哪一版本的苦路,都能提醒我們及向世界確認:今天耶穌在最小的兄弟姊妹身上,仍是一步一步的繼續受苦、走向十架。

一般的「苦路」禮儀包括以下十四處:

第1處 耶穌受審

第2處 背負十架

第3處 首次跌倒

第4處 路遇母親

第5處 西滿協助

第6處 婦女拭面

第7處 再次跌倒

第8處 婦女哀哭

第9處 三度跌倒

第10處 脫去衣服

第11處 釘於十架

第12處 死於架上

第13處 卸下屍身

第14處 安葬墓中

 

© 2023 董思高聖經中心. 版權所有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