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吏(Taxgatherer)

在聖地徵收入口稅的事實,本已見於舊約時代的末期(厄上4:13,20; 7:24);但在羅馬人佔領聖地之後,才形成了有組織的機構,專為羅馬人服務,征收賦稅,歸入帝國國庫,而這批服務的稅吏則有權從中提取一小部份留歸自用。但聚少成多,竟能中飽自肥而致富,故此這些稅吏在當時一般人的心目中,被視為下流無恥的小人,為人所痛恨不齒,再加上他們本人原是猶太人(路19:9),竟來幫助敵人壓迫自己的同胞,甘為外邦人所驅使,欺壓天主的選民,這更增加了猶太人心理上對他們的痛恨。
耶穌本人也多次將他們與外邦人、罪人及淫婦相提並論(瑪5:46; 9:10-11; 10:3; 18:17; 21:31-32),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些稅吏中,有不少的人接受了若翰及耶穌的道理,而慷慨大方地回頭改過,他們遠遠超過了那些自滿自足的法利塞人。根據猶太經師的見解,「人祈禱時,雙足應當立正,舉心向上,而雙目應當下視」。有一次(路18:9-14),耶穌設了一個比喻說:靠近聖殿門口,在以色列子民殿院的門限內,一個俯首認罪的稅吏,他不但遠遠立著,而且連舉目望天都不敢,只是為自己的罪而慚愧無地,捶自己的胸膛說:「天主,可憐我這個罪人罷!」聖奧思定說:「你看看這個祈禱的人罷!如果這個人自訟自承吏,而天主寬宥了他,有什麼可以驚奇的呢?」。稅吏的禱詞是簡短的,但卻具有極大的力量。他的一句話,足以表明了他的心曲:他承認了天主的尊嚴及自身的卑微。主耶穌洞悉人的隱私及天主的玄奧,因而給這稅吏的祈禱下了結論:「我告訴你們:這人下去,到他家裡,成了正義的......」:這是比較個人正義的大小,而不是比較守法律所得的正義和因內心虔誠和信仰所得的正義。按此經文的原意,這稅吏有的正義是一種,只有大小的分別,他之謙遜卻獲得了天主的褒獎。正如德訓篇所說:「謙卑人的祈禱,穿雲而上」(德35:21)。
![]() |
![]() |
耶穌召叫瑪竇 |
耶穌稱讚俯首認罪的稅吏 |
明智而超絕的講師耶穌基督,巧妙地把論題展開:從一個小比喻上,引出一個至理名言和高深的道理:「凡高舉自己的,必被貶抑;凡貶抑自己的,必被高舉。」驕與謙,是永生和永死的關鍵。中國三字經上:「滿招損,謙受益」這句格言,正是這個比喻的一個註腳。耶穌基督降生為人,在人間立了謙遜的榜樣,並且再三重複這句斷語(14:11;瑪23:12)。高舉自己的法利塞人在天主前被貶黜,而這個在天主前貶抑自己,自訟自承的罪人卻被舉揚,高於法利塞人。
故此,耶穌毫不猶豫地肯定這些稅吏和妓女更接近天國,若翰亦並沒有要求稅吏放棄自己的職業,而只是強調應保守正義,不可額外征收(路3:12,13)。耶穌在他的比喻中,特別讚賞了虛心回頭的稅吏的謙遜(路18:10,14),並賞光與稅吏匝凱,在他家進食,將他導之於正途(路19:1-10)。
![]() |
耶穌召叫稅吏長匝凱,並賞光在他家進食,將他導之於正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