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人(Shepherd)

根據聖經所載,在上古時代,人已以畜牧為業。以色列民的聖祖都是牧人,即無一固定處所,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雅各伯及其家人來到埃及時,就自稱為「牧羊的」......

根據聖經所載,在上古時代,人已以畜牧為業(創4:2)。以色列民的聖祖都是牧人,即無一固定處所,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雅各伯及其家人來到埃及時,就自稱為「牧羊的」(創46:32; 47:3)。雖然當時的埃及人,因其文化已達到高深地步,「厭惡一切放羊的人」(創46:34; 43:32),但為近東民族,包括古時的埃及人在內,畜牧究竟是被人所重視的職業。於是「牧守」就成為用於國王或國神的尊稱。

以色列民將畜牧作業視為持守廉潔的生活方式。梅瑟為民領袖,達味為王,亞毛斯受任為先知以前,都是牧羊人(出3:1; 撒下7:8; 亞1:1; 7:14)。牧人的生活雖多辛苦(創31:48-31),但也天真爛漫,誠樸無偽。從此可以明白耶穌誕生在白冷後,天使為什麼首先向那些守夜看護羊群的牧人們,宣告救主來臨的喜訊的原因(路2:8-13)。

畜牧的主人,或將羊群託給自己的兒女看守(創37:2; 撒上16:11; 創29:9; 出2:16),或雇傭工牧放。傭工的工資是錢,或是所生羊群的一部份(匝11:12; 創30:28-42; 格前9:7)。聖經上多次描述牧人的勞苦生活:白天應尋找草場、水源或水井(詠23:2,4; 則34:14);晚上把羊趕回圈裡(戶32:24; 編下32:28);在野外帳幕裡過夜,但不能放心安眠,因為常得提防保護牲畜(創31:40);祇能用棍杖和投石器(詠23:4; 米7:14),抵禦猛獸和盜賊(撒上17:34-37; 亞3:12; 若10:12),有時在曠野修築堡壘以看守群畜(編下26:10)。牧人必須為牲畜負責(出22:9-14; 創31:39)。每天早晚當牲畜出入棧圈時,牧人必叫牠們從自己的杖下經過,以便點查數目(肋27:32; 耶33:13; 則20:37)。如果因他疏忽之故,主人遭受損失,牧人應當賠償(創31:39; 出22:9-12; 亞4:12)。

聖經多次用牧人與羊群的比喻,說明首領與民眾,上主與以民的關係。自從雅各伯家蒙選後,天主被稱為「以色列的牧者」(創48:15; 49:24)。多次描寫天主是百姓的善牧,如何愛護其子民,(詠23:1-4; 80:2; 依40:11; 49:9, 10; 耶31:1; 則34:11-22; 米4:6; 德18:13等)。在世上替天主管理其子民的,如梅瑟(依63:11)、民長(撒下7:7)、達味(撒上5:2)和其他君王及首領,都被稱為「牧人」(參見依56:11; 耶10:21; 25:34; 則34:1-10等)。有時,天主派遣外教的君王「牧養」他的百姓(耶6:3; 依44:28)。由於以色列民的首領不盡義務,不負責任(依56:11; 則34:3-10; 匝11:17),天主將來要將「羊群」託與一位忠實的牧者(耶23:1-4; 3:15),他的忠僕默西亞(米5:3; 則34:23; 37:24)。

在新約內,耶穌以「善牧」的譬喻,說明自己是天主預許的牧者,描述他對選民及眾人如何關注和慈愛,為救贖人類,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若10:11-16; 瑪18:12-14; 路15:4-7)。他被派遣,固然首先是為了拯救「以色列家失迷的羊」(瑪10:6; 15:24; 谷6:34)但也奉獻自己「為大眾作贖價」(瑪20:28)。耶穌將匝13:7論那位要被殺害的民牧的預言,貼合在自己身上(瑪26:31,32; 谷14:27,28),以預言他的死亡,但也暗示他復活後,要將四散的羊再聚集在一處;又用牧人及羊群的譬喻,描述他將來要審判萬民(瑪25:31-33)。

「靈牧」、「偉大的司牧」和「總司牧」,宗徒們用這些尊稱,把光榮復活了的主耶穌對教會的關係,很適當地表達出來(伯前2:25; 5:4; 希13:20);同時也提醒管理教會的長老和領袖,因是代替這唯一「善牧」,故應效法他的芳表,牧放天主的羊群。如此,才可希望將來由善牧那裡領到牧者的工資(伯前5:1-4)。這些尊稱又勸導並撫慰教徒,去信從依恃那關照他們的一切善牧(伯前5:7; 若10:4,14)。

在教會初興的時候,信徒們最喜歡用善牧這個尊稱,稱呼救主耶穌。在羅馬塋窟內及古時聖堂牆壁上,多次見到善牧的像。他或背著找到的失迷的羊,或羊群環繞在他四周。自古迄今,教會內也以「司牧」或「牧師」,稱呼負責管理教會或地方教會的人員(參見若21:15-17; 伯前5:2; 弗4:11; 宗20:28)。此外,聖經曾一次用擬人法稱死亡為「牧人」,他將那些不恭敬天主的富人,當作自己的羊群,趕到陰府裡去(詠49:15)。

利用天然石灰岩山洞和堆石而成的羊圈,其缺口即羊棧的門口

 

© 2023 董思高聖經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