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Jerusalem)
耶路撒冷(耶京)為一舉世聞名的聖城,直至今天,不只為基督教、猶太教,而且也為回教人士稱為聖城,是以今日阿剌伯人直稱耶京為El Quds,意即聖城,今把這舉世聞名的聖城簡介如下:
名稱:耶路撒冷按最古老的文獻,即1887年在埃及南部所發現的稱為阿瑪爾納El Amarna文獻上所載:在公元前十四世紀埃及人按客納罕人稱法,稱耶京為Urusalim。按Urusalim這字的解釋,Uru是「城」,Salim有人解作為一神名,也有人解作「平安」之意。希伯來文,即按瑪索辣經文,寫作Ierusalem,但讀作Ierusalayim,七十賢士譯本音譯作Ierousalem。但在舊約的次正經書內,以及新約各書內(除瑪23:33外)都用另一希臘化的名稱,稱為Ierosolyma,現代用Ierusalem,故中文也譯作耶路撒冷。
地理形勢:耶路撒冷位於高原地帶(高出地中海2,493尺,高出死海3,756尺)。原來的古耶路撒冷地址,直到上一世紀中葉,以為位於今耶京西南隅,俗稱熙雍山山丘上,不過近代考古學家一致認為那是一種錯誤。而古耶路撒冷應是位於今聖殿南邊,俗稱敖斐耳Ophel山丘上。在敖斐耳山丘東邊的下面有一天然水泉,名叫基紅泉Gihon(日後又稱為聖母泉)。按這山丘即古耶路撒冷所在地。除北面與高凹不平的山地相連外,其他東西南三面環以深谷,東面為克德龍谷,南面有希農谷,西面為提洛培雍谷,即今日之大馬士革門直通至南面的希農谷。不過因日久天長已漸漸填平,今日似乎已看不出來。從這一形勢看來,這一山丘原是極好的天險地帶,尤其東面有一天然水泉,由此可知,何以從很古就有人揀了這一山丘,作為他們居住的地方。
歷史:耶路撒冷究於何時開始有人居住?據考古學家的研究,約在公元前三千年已有人定居於此。約在公元前二千年左右,阿摩黎人侵入了客納罕地,奪去了埃及人在此地之霸權,之後有一種屬印度歐羅巴的民族和曷黎人Hurrian也曾侵入耶京。公元前十八世紀,按猶太人的傳說,也即聖祖亞巴郎時代,同時為至高者的司祭默基瑟德在此為王,稱為撒冷王(創14:13),大約即耶路撒冷的簡稱。按阿瑪爾納文獻所載,稱耶路撒冷為烏路撒冷。約在公元前十四世紀為埃及王突特摩息斯三世Tuthmosis III佔領,耶京成了埃及的藩屬。當一個名叫阿布狄赫帕Abdi-Hepa在耶京執政時,受到匪徒入侵,曾向埃及王求救。之後,當以色列人入侵時,在耶京執政者為阿多尼責德克,他曾聯合了五個阿摩黎王子,企圖抗拒以色列人,但卒為若蘇厄所殺(蘇10:3-26)。不過若蘇厄並未佔領了耶京,因為直到達味時(約公元前一千年),耶路撒冷仍為耶步斯人所佔有,而且真正攻陷了耶京的乃達味君王(撒下5:8)。當達味攻下了耶京後,首先修築城垣,後又建了皇城,稱為達味城,並把約櫃迎入城中。他雖有意為天主建造聖殿,但為天主所拒(撒下7:2-4)。
達味銅像 |
達味塔 |
達味死後,撒羅滿繼位,更大興土木,先將達味城北面之摩黎雅山丘剷平,修建了聖殿,然後將聖殿西南上低凹地填平,聖經上稱這一工程為「米羅」即填平之意(列上11:27)。之後,又在北面修築了一座城牆,即史稱第一道城牆,由今日所稱之雅法門直至聖殿的入口處。這樣耶京在撒羅滿統治下,成了政治與宗教之中心。不過好景不常,撒羅滿死後,達味王朝即一分為二,南北二國:北國亦稱以色列國,以撒瑪黎雅為首都,耶京只成了南國,也稱猶大國的京都。從那時起,耶京不只遭受到異民如埃及、培肋舍特人,而且多次也遭受到北國以色列的騷擾。當希則克雅為王時,為鞏固耶京又修築了第二道城牆,即由雅法門直到聖殿西北角,日後建有安多尼堡處。此外,他的另一大工程即修築了一條地下引水道,將基紅泉水引至城南端之史羅亞水池,全長約550公尺,為預防在耶京被圍困時,不致城中無食水(列下20:20; 依22:9-11)。在希則克雅王後約一世紀(即公元前597年上),終於耶京為巴比倫王拿步高所攻陷,將聖殿搶掠一空,將一切防禦工事拆毀,將大批人民連同君王耶苛尼雅擄往巴比倫,立漆德克雅為猶大王,十年後因漆德克雅造反,拿步高王再度進攻耶京,終於在公元前587年上,將耶京及聖殿完全予以摧毀。
在以色列民充軍期滿之後,因波斯王居魯士所頒的上諭,准以民返國,重建聖殿,於是以民先後在則魯巴貝耳和乃赫米雅等人的領導下(由公元前538-439年),將耶京及聖殿重加修建,在厄下2:11-3:30對修城一事有很詳盡的記述,只是城門就不下十個之多,不過今天已多不可確定究在何處(讀者欲知詳情可參閱厄下2:11-3:30)。
之後,約在公元前332年,耶京又為亞歷山大大帝所佔,將耶京劃歸希臘帝國版圖。他死後,耶京又先後為埃及仆托肋米以及敘利亞色婁苛王朝所統治。但壓迫猶太人最厲害的,要推安提約古四世厄丕法乃(公元前176-164年),他不只拆除了耶京城牆,尤其褻瀆聖殿,因而激起了史稱瑪加伯兄弟護教的聖戰,終於在約納堂及息孟兩兄弟領導下,得以將敘利亞的勢力予以消滅,將拆除的城牆再加修建,使耶京又能得享平安,尤其獲享宗教自由,以致能再稱耶京為聖城(加上10:31)。可惜好景不常,因了依爾卡諾與阿黎斯托步羅的內鬨,招致了羅馬帝國的干涉,終於在公元前63年,耶京又為羅馬大將龐培所佔領,直到公元37年,委任大黑落德為猶太王。由息孟執政至到大黑落德被封為王這段時間,史稱為「阿斯摩乃朝」時代。
猶太少年青在哭牆舉行成年禮 |
進行成年禮時高舉的經卷 |
當大黑落德執政後,又大事興建,先將聖殿修整一新,在聖殿西北隅的原稱巴里斯的碉堡重予以修建,改稱為安多尼堡,向為羅馬皇帝的馬爾谷安多尼表示敬意;在城的西南端為自己修建了一極奢侈的王宮。在他死後,繼他位的黑落德阿格黎帕一世於公元44年上,又修建了一道城牆,俗稱第三城牆,將加爾瓦略山區也圍繞在內。但這些防禦工事,不數年後(即公元70年),因猶太人作亂,為羅馬大將提托在圍城三月後,予以攻破,佔據了耶京,並將聖殿付之一炬,將耶京劃歸直屬羅馬皇帝的一行省。之後,公元132年又因一名叫巴爾苛刻巴的叛變,羅馬皇帝哈德良將全城予以毀滅,而另以羅馬式重加改建,甚而將耶路撒冷易名為厄里雅卡丕托里納(Aelia Capitolina)。(按:厄里雅為哈德良的姓,卡丕托里納是羅馬人在城中心所敬拜的神 Jupiter Capitolinus 的簡稱)。在聖殿附近,建了一座猶丕忒神廟,並以死刑嚴禁猶太人踏足耶京。
之後,由公元二世紀直至今日,耶京又屢經波斯人、阿剌伯人、十字軍以及土耳其人等一再侵擾、摧毀、修建,是以耶京實可謂是一座飽經「滄海桑田」的城市。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耶京被分為新與舊兩部份,新城屬以色列,舊城也即古耶路撒冷所在地,屬約但國。1967年六日戰爭後,整個耶京又全屬以色列統治。
耶路撒冷與救恩史:耶路撒冷自達味佔領後,達味便建都於此,並為自己修建了皇城,稱為達味城,又將約櫃抬至達味城。因而耶京不只是政治中心,而且也成了以民的宗教中心,尤其在撒羅滿為上主修建了聖殿後,耶京成了「天主的住所」(見出15:13,17)。按照申命紀上所說,上主乃唯一真神,為避免以民陷於敬拜邪神,按照梅瑟法律,以民不得在其他地方獻祭,而祇該到「天主的住所」耶路撒冷去朝拜天主(申12:5,21)。聖詠的作者曾不斷歌頌耶路撒冷為「聖城」、「聖山」、「天主的住所」(詠87:1,3; 76:3; 122)。
耶路撒冷第二聖殿模型 |
近看聖殿聖所模型 |
耶路撒冷除上述為「天主的住所」外,另一重要的理由,乃天主曾給達味許下要鞏固他的王權直到永遠(撒下7:8-16)。從天主這一許諾來看,無疑與日後默西亞神國有關,因為達味不久便去了世,他的繼位者撒羅滿也死去了,而且達味王國在撒羅滿死後,一分為二。之後不只北國為亞述所滅,即猶大國在公元前587年,也為巴比倫王所滅。充軍期滿後,以民雖由充軍地歸國,重建了聖殿,但並未能恢復達味的王國,由此可清楚看出:耶路撒冷的重要性是在乎宗教而不在乎政治,這一觀念,尤其由先知們的講述可資證明。先知們一方面譴責以民,尤其以民的領袖之不義,不惜預言耶京將遭受天主的嚴罰(見亞1:2; 依1:21-25; 3:1-15; 28:14-22; 米1:9,12; 耶5:1-6; 6:1-12; 7:15; 8:13-18);但另一方面,由於耶京既是天主的城,敵人決不會將它完全消滅(依10:12-27; 30:18-25; 索3:14-20),而且耶京必將煥然一新。關於這新耶路撒冷,先知書內有極詳盡的描述。首先耶京將稱為「正義的城,忠貞的城」(依1:26),「上主是我們的正義」(耶33:16),「上主的御座」(耶3:13; 14:11),「上主在那裡」(則48:35)。在那裡將有一活水流出,河水流過的地方,魚類繁多,百物生長(則47:1-12; 岳4:18)。「太陽不再是你的光明,月亮也不再照耀你,上主要作你永久的光明,你的天主要作你的光輝…你的人民都要稱為義人」(依60:17-21);「萬民要奔赴你的光明」(依60:1-3),「我的殿宇將稱為萬民的祈禱所」(依56:7,8),「萬民要奉上主的名匯集在耶路撒冷」(耶3:17)。
總之,耶路撒冷將成為天下萬民精神的首都(依66:18-20; 匝2:14),是以先知們所描述的耶路撒冷,絕非以民由充軍地歸國後所重建的地上的耶路撒冷,而是指一形而上的精神的耶路撒冷,換言之,即默西亞來臨時,將要建立的神國,而耶京乃默西亞神國的首都。事實上,因耶穌的降生,上述先知們的預言已一一實現,這由新約的記述可獲得證明。當聖母與耶穌到耶路撒冷行取潔禮時,在耶京有一位老人西默盎,就說:「主啊!我親眼看見了你的救援,為作啟示異邦的光明」(路2:30,32)。另一位聖婦亞納,稱耶穌為耶路撒冷的救援(路2:38)。及至耶穌長大傳教時,自稱為照世的真光(若8:12),又說:「誰若渴,到我這裡來喝吧!凡信從我的,就如經上所說,從他心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若7:37,38)。無疑耶穌的話,雖非直接的,但至少影射依60:17-21; 則47:1-21; 匝14:8等經文,不過事實上,耶路撒冷祇在一短暫的時間,接受耶穌為他們的君王(瑪21:1-11),但此外,一直拒絕接納耶穌,甚至末後將耶穌釘在十字架上。
耶穌聖墓小堂 |
天使向婦女報告耶穌復活的位置 |
不過天主的計劃,人是無法反抗的(耶穌曾以聖殿作他復活的象徵,見若2:19)。耶穌死後第三天復活了,不過耶京真正成了默西亞神國的首都,可說是在聖神降臨的那一天。從那一天起,聖教會,默西亞神國,正式成立了,也由那一天起,耶穌的福音,開始從耶路撒冷傳往天下各國,耶路撒冷無形中成了天下萬民的精神首都,正如前面所引諸先知所預言的,萬民將由天下各地,匯集到耶路撒冷朝拜天主。末後,在新約裡,又以新耶路撒冷來指天國(迦4:25-26; 默21:1,4,10-17),亦稱為天上的耶路撒冷,而這天上的耶路撒冷,按迦4:25-26的記載:在耶穌建立了教會後,已在地上開始了,但完美的境界,仍有待於日後真正的天國,那時如默21:1-4所說:「新耶路撒冷聖城,從天上由天主那裡降下......是天主與人同在的帳幕…天主要拭去他們眼上的一切淚痕,以後再也沒有死亡,再也沒有悲傷…因為先前的都已過去了」。在這一意義下,位於巴力斯坦的耶路撒冷乃是日後天上的耶路撒冷的象徵。
耶京今日的形勢:自五旬節聖神降臨日,耶京成了默西亞神國的首都起,直到今天,每年不知有多少來自世界各地的基督徒,來朝拜耶穌受難受死以及復活升天的聖地,這正應驗了先知依撒意亞所說:「將有許多民族上去說:來啊!我們攀登上主的聖山,往雅各伯天主的殿裡去......」(依2:3)。是以我們把今日耶京的地形略提一二,使讀者對今日的耶京有一大略的認識。從以下圖上可清楚地看出耶穌當日講道、受難、受死所走的路線,以及今日教友
朝聖的目的地的所在,在圖的最北端有貝特匝達池,在該處耶穌曾治癒一患病三十八年的癱子(若5:2-8),現在是亞納堂,為法籍俗稱白衣神父所管。接著下來是昔日聖殿所在地,今為奧瑪爾(Omar)清真寺。聖殿周圍所劃的點,乃聖經上所稱的撒羅滿走廊,耶穌多次在該處與猶太人講道辯論,耶穌死而復活升天,宗徒們繼續在該處講道(宗3:11)。在東面那一出口處,為金門,也稱穌撒門,過去有人誤認為聖經上所說的「麗門」(宗3:10),(按「麗門」當在偏西,即容許外教人進入聖殿庭院處),今已不通行,但從城內外仍可看出該門當日的輪廓。聖殿東面為革責瑪尼園,即耶穌受難前夕祈禱的地方,今為耶穌山園祈禱大殿,位於橄欖山麓,在橄欖山上有一小圓形的建築物,據云乃耶穌升天處。聖殿的北面,為安多尼堡,即當日耶穌在比拉多前受審的地方,今為回教一小學所在地,教友拜苦路,即以該處為第一處。在該小學的對面,有方濟會辦的聖經學院,稱為「耶穌受鞭打會院」,為記念耶穌在該處受鞭打之苦。在該院左邊有一圓形小堂,稱為「判死刑小堂」,據云即在該處耶穌為比拉多判處死刑。由該小堂直通左邊一修女院(即熙雍聖母修女會),仍可見到若19:13所載的「石鋪地」,希臘文稱為Lithostrotos。城的西南隅為晚餐廳,乃耶穌建立聖體聖事以及聖神降臨所在地。在附近建有一座「聖母棄世升天堂」,西文簡稱為Dormitio。城西北為昔日所稱的哥耳哥達,拉丁文稱為Calvariae Locus,中文譯為「髑髏」地(瑪27:33)。在該處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而死,今為耶穌聖墓大殿所在地。在這聖墓大殿內除可見到一極狹小的耶穌聖墓小堂外,在進入大殿的右邊,為耶穌被釘死之地方。這大殿今分屬於天主教、希臘正教、亞美尼亞教會所共管。以上所述,乃今日朝聖者所渴望而實際上也可親歷其境的各聖地,如讀者有機會到耶路撒冷,對上述各聖地,自會一目了然,故不多贅。
聖墓大殿入口 |
聖墓大殿殿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