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電臺訊)教宗本篤十六世昨天5月11日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了例行的周三公開接見活動,他在要理講授中爲來自世界各國的朝聖信友繼續講解于上周三開啓的關于祈禱的主題。教宗强調,人因其宗教本性自然會尋找他的造物主。儘管曾有人預言宗教總有一天會消失,今天的人對靈性仍有新的需求。
(梵蒂岡電臺訊)教宗本篤十六世昨天5月11日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了例行的周三公開接見活動,他在要理講授中爲來自世界各國的朝聖信友繼續講解于上周三開啓的關于祈禱的主題。教宗强調,人因其宗教本性自然會尋找他的造物主。儘管曾有人預言宗教總有一天會消失,今天的人對靈性仍有新的需求。
“對天主的渴求已銘刻在人的心中,因爲人是由天主及爲天主而受造。”教宗本篤十六世援引«天主教教理»上的話來突出人類的宗教本性。教宗承認,我們生活在世俗主義記號很明顯的一個時代,雖然如此,要是天主在許多人的眼裏似乎已經消失,却有許多迹象讓我們看到宗教意識的覺醒,重新發現天主在人生中的重要性。教宗指出:“看看新近的歷史就會知道,啓蒙主義時代預見宗教要消失、提倡脫離信仰的絕對 理性的人失敗了。他們所倡導的理性是要驅除宗教教條的黑暗和消除‘神聖世界’,使人重獲自由、尊嚴和離開天主的自主。”
然而,“上個世紀兩次灾難性世界大戰的經驗令沒有天主人似乎也能自主的理由陷入危機。”教宗因此强調,人覺察到需要一道光來回答對現實世界深刻意義提出的問題。他也指出,人的宗教感情不只是在古代世界才出現,而是穿越人類的整個歷史長河。教宗說:“‘數碼’時代的人同原始人一樣,都是從宗教經驗中尋找克服他的不完美及確保有個脆弱的塵世未來的途徑。可是,沒有超性遠景的人生就不會有完整的意義,我們大家都追求的幸福自然而然地寄予未來,一個尚待實現的明天。”
人知道無法單靠自己回答對瞭解的基本需要。教宗告誡信友們,人光憑自己的經驗還不够,他需要 向其他事物開放,向能够使他滿足的另一位開放。“人從內心渴望無窮的境界、思念永恒、尋求美善、渴求愛、需要光和真理,這些將他導向絕對;人的內心渴求天主。人在某種程度上知道自己能够轉向天主,知道能向他祈求。”
教宗向眼前的朝聖信友們提起聖多瑪斯·阿奎諾對祈禱的定義是“人渴望天主的表達”。教宗說,正是天主放在人心中的這一對天主的吸引力成了祈禱的靈魂。然而,祈禱不是件容易的事,這是因爲祈禱在人的最深處找到中心位置,而分辨出這個中心位置幷不容易,因此,祈禱能够被誤解,甚至被矇騙。教宗由此指出,祈禱的經驗爲所有人都是一項挑戰、一個所要呼求的恩寵、一個我們所祈求的那位賜予的禮物。然後,教宗也解釋了祈禱時的典型動作,跪下。教宗說:“跪下這個動作本身就有 很深的矛盾心理:我可以被迫跪下,這是貧乏和奴役的狀况。但是,我也能够自動地跪下,申明我的局限,因此我需要另一位。”
教宗于是表示,祈禱是舉心向上,向天主開放心懷,同他建立個人關係。教宗結束這次要理講授,邀請信友們在天主面前多停留。他說:“我們要學會在靜默中,在我們內心識別出他呼喚我們的聲音,這個聲音將我們引向生命深處、生命的泉源、得救的源頭,好越過我們人生的局限,向天主要求我們的標準敞開自己,與他建立關係,他是無限大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