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福音默想
聖經:路 7:11-17
釋經
導言
復活納因城寡婦的獨子這個奇蹟的記述,僅見於路加。納因城(Naim)位於納匝肋東南約七、八公里,納因就像古來其他的城市一樣,有垣牆環繞。弔亡送殯為猶太人視為聖事,如果去送殯,別的宗教義務即可免除。
11節:耶穌往一座名叫納因的城去
11「以後,耶穌往一座名叫納因的城去,他的門徒和許多群眾與他同行。」
對於顯此奇蹟的時間,從11節看不出來,為此是否耶穌是由葛法翁行了七、八小時的路,一直來到了納因,不得而知。現今在納因小村莊內為記念這奇蹟有方濟會建築的聖堂。路加以心理的描述方法,在前兩節三言兩語把顯奇蹟以前的光景描寫出來。耶穌臨近城門時,正有一個死了的人由城門抬出來,此時有兩夥人彼此相遇:一夥是耶穌和門徒以及跟隨耶穌來的人,另一夥是出殯的儀仗,即死者的隣舍親友。死者的母親哭慟欲絕,因為她是寡婦,死者又是他的獨子。這座小城市中有許多人來送殯。本處所記送葬的人數如此之多,是因為死的是個青年獨子,令人更加悲哀。
12-13節:耶穌彰顯了他對謙遜和苦痛者的慈悲
12「臨近城門時,看,正抬出一個死人來,他是母親的獨生子,母親又是寡婦;且有本城的一大夥人陪著她。13 主一看見她,就對她動了憐憫的心,向她說:「不要哭了!」」
由耶穌此處所顯的奇蹟上,又彰顯了他對謙遜和苦痛的人是怎樣的慈悲。按當時送葬的習俗,常有許多陪哭的婦女,耶穌由她們的號咷大哭中,知道哭弔的是一個寡婦的獨子(耶6:26;亞8:10;匝12:10),為了那婦人雙重的悲慘命運:她本人是寡婦,又喪失了唯一的安慰,耶穌遂大動慈心。聖史在敘事時,初次稱耶穌為「主」,此後福音中多次用此稱呼(5:8是出於伯多祿的口)。耶穌在這個奇蹟上初次表現他是生命和死亡的最高主宰。向寡婦說的一句簡短的話「不要哭了!」是願意安慰她,而且也是要顯奇蹟的準備。
14-15節:耶穌因憐憫寡婦顯了奇蹟
14「遂上前按住棺材,抬棺材的人就站住了。他說:「青年人,我對你說:起來罷!」15那死者便坐起來,並開口說話;耶穌便把他交給了他的母親。」
耶穌一點也不顧慮有關不潔的法律(戶19:16),前去按著敝開的棺材,內裡死者由麻布裹著。耶穌是安息日的主子(6:5),也不必怕摸死人沾染不潔。他對死了的青年就像對活人說話一樣,原來死者也應當聽他的聲音(若5:25)。耶穌僅出一命,足夠使死者復生(8:54;若11:43)。由此可見,古先知厄里亞和厄里叟復活死人時與耶穌所行的大有區別(列上17:21;列下4:35)。耶穌因憐憫寡婦顯了奇蹟,為此把復活起來的青年交給了他的母親,以做她的安慰。
16-17:奇蹟的效果彰顯了天主的能力
16「眾人都害怕起來,光榮天主說:「在我們中間興起了一位大先知,天主眷顧了他自己的百姓。」17於是,稱述耶穌的這番話,傳遍了猶太和附近各地。 」
這奇蹟的效果另外是在場的觀眾所有的驚訝和敬畏之心,因為在這事上彰顯了天主的能力。因此眾百姓都頌揚天主所施的仁慈(5:25)。就像古代天主打發先知以言以行給百姓宣講了天主的威嚴和仁慈,另外在北國有厄里亞和厄里叟兩大先知也復活過死人,現今百姓由眼前所見的奇蹟也推知耶穌是天主打發來的新先知(9:8,19; 24:19),藉著他,天主要向百姓廣施慈惠(1:68,78)。17節有關這新先知的這番話,立時傳遍了全猶太(按路的說法猶太是指全巴力斯坦)(4:44),並附近各地(6:17)。百姓此時雖然還不知道耶穌是默西亞,但已想到,藉著此人,默西亞時代已開始了。
除了這個奇蹟外,福音書中還有兩個復活死人的奇蹟,即復活雅依洛(Jairus)的女兒,前三福音都有所記載(8:40;瑪9:18;谷5:21),復活拉匝祿,僅見若11章。但不能因此推想耶穌只復活了這三個死人。福音書對耶穌所的事蹟記載的很少(若20:30;路10:13)。路加只願意給我們傳授這個奇蹟,是因為這奇蹟,與他寫福音的目的十分相合。